对于从事煤炭生意30年的山西中煤西沙河煤业公司曹蛮来讲,2012年年底开始的这轮煤市“寒冬”着实有些漫长,煤价连跌了两年,至今还摸不着“谷底”,他所在的公司去年就已经陷入了亏损……
眼下,产能过剩是煤炭行业最大的烦恼。“黑金变白菜”,是当前煤炭价格有些残忍但最真实的写照。与此同时,“限产”“自救”“自保”“求情”等词语,不断充斥着公众的眼球。
8月2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国家煤矿安监局联合发布《关于遏制煤矿超能力生产规范企业生产行为的通知》。有媒体评论认为,遏制超产有助于煤炭竞争回归理性,但要真正摆脱“越降价、越增产”的怪圈,仅靠去产能远远不够,全方位的煤炭革命势在必行。
跌跌不休
煤炭价格“黑金变白菜”
今年以来,国内煤炭市场供大于求的问题日益突出,库存居高不下,煤炭价格大幅下滑。1月22日,环渤海5500大卡动力煤综合平均价格还能达到591元/吨,经过7个月的弱市,煤价在8月20日时已经下滑到479元/吨。由此,行业经济效益持续下降、企业亏损面进一步扩大、煤炭经济运行形势严峻可见一斑。
来自中国煤炭工业协会近期发布的“上半年全国煤炭经济运行情况”的数据同样不容乐观,7月18日中国煤炭价格指数为142.4,同比下降17.1点,比年初下降19.4点,比历史最高点(2008年7月)下降80.4点,降幅36%。这一价格并没有止停,秦皇岛煤炭网的数据显示,截至8月20日,秦皇岛港5500大卡动力煤平仓价为475元/吨~485元/吨,相比7月20日的价格,再下落15元/吨。
与煤价对应的,是煤炭行业的效益的持续下降。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规模以上煤炭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2,183.3亿元,同比下降6.6%;企业利润512.6亿元,同比下降43.9%,与2012年同期相比下降68.2%。
报告中的另一项数据更加让人担忧,目前煤炭企业亏损面已超过70%,有9个省出现了全行业亏损。在主要产煤省区的36家大型煤炭企业中有20家企业亏损、9家企业处于盈亏边缘,有50%以上的企业下调了职工工资,部分企业出现了缓发、减发、欠发工资现象。“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从6月初到8月13日当期,价格指数连续十一周下降,累计下降了56元/吨,本期价格指数水平继续刷新2010年10月13日发布以来的最低纪录。”秦皇岛煤炭网煤炭行业分析员尹娜认为,“目前,煤价降幅明显收窄,短期转向仍渺茫。”
而相对于近几年的在煤炭价格持续下跌,国内煤炭产量却仍不断上升。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的煤炭产量为35.2亿吨,此后的2012年和2013年,国内煤炭产量则分别达到36.5亿吨和36.8亿吨。
进入2014年,虽然煤炭产量出现小幅下降,但总量依然巨大。今年前7个月,全国煤炭产量21.63亿吨,同比减少3180万吨,下降1.45%;全国煤炭销量20.53亿吨,同比减少3217万吨,下降1.54%;7月份2.89亿吨,同比下降1.84%。
煤价“跌跌不休”之际,山西、陕西、内蒙古等煤炭主产地纷纷出手,集中清理规范涉煤收费。一时间,“救市”之声四起。
救市政策一轮接一轮
为了改善国内煤炭市场供大于求、煤价大幅下跌的现状,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局以及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等相关部门自7月份以来已经多次组织“救市”。
7月14日上午,国务院召开部分行业座谈会,强调要高度重视当前煤炭行业面临的困难,就行业脱困提出了控制产量、化解产能过剩、限制进口、清理税费、改进企业考核、加强金融支持和统筹协调的要求。7月14日下午,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煤炭行业脱困工作第一次联席会议,确定了7项具体措施:一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二是督促各地抓好已发文件落实;三是严格煤矿产能管理;四是加强煤矿产能社会监督;五是建立健全煤炭企业诚信记录;六是对违法违规煤矿实行联合惩戒;七是加强进出口调节。
7月2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主持召开了煤炭企业脱困工作第三次联席会议,提出了“六严一扶持”和“五个抓紧”等具体工作重点。强调严格依要求化解过剩产能,指出今年在计划淘汰800个小煤矿的基础上,力争淘汰1000个小煤矿;煤矿产能核定在完成30%的基础上,力争完成40%。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煤矿安监局又联合下发了《关于遏制煤矿超能力生产规范企业生产行为的通知》,其中限产是解决煤炭供大于求的方案之一。在煤炭救市政策一轮又一轮过后,如今“限产减销”似乎已成为挽救煤炭市场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煤炭供不应求的时代,煤矿超产是行业的常态。而现阶段,煤炭销售不畅、财务费用大增、还贷压力加大、融资困难、现金流极度趋紧等问题都成为煤炭企业扭亏的阻碍,煤炭行业走出困境“道阻且长”。遏制煤炭超能力生产不仅是出于安全需要,更是为扭转供大于求的市场格局。
日前,中煤集团下属上市公司中煤能源发布公告称,决定将2014年原煤计划产量较原计划调减10%,调整后的2014年度原煤计划产量将同比减少约5%。而中煤集团官网称,该集团下半年将主动减产2000万吨,减产幅度达20%。这是中煤集团煤炭产量连续多年增长后,历史上首次主动安排调量减产。
此外,神华集团也已经决定今年限产5000万吨,减销6000万吨。安讯思煤炭行业分析师邓舜认为,大煤企限产还是受行政力量的影响更大,虽然长远来看,限产并不能改变煤炭行业的供需矛盾,但是短期内对于煤市企稳会有一定帮助。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姜智敏还透露,现已达成全国煤炭产业下半年减产10%的共识,各地的减产潮将逐步拉开。
产业革命势在必行
煤炭业目前的困局,主要由煤炭市场的结构性过剩造成。但是,不少煤炭企业仍在依靠提前释放产能、增加产量、薄利多销来增加主营业务收入。在厦门大学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看来,现在煤炭行业亏损比较大,主要的原因在于产能过剩。但仅靠去产能远远不够,全方位的煤炭革命势在必行。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姜智敏同样直言不讳,前几年高速发展掩盖了煤炭行业在长期发展中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如生产集中度低没有实质改变、结构不合理依然存在、行业发展不平衡加剧、体制机制约束依然存在。当前经济下行,这些矛盾逐步显现,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行业发展困难的加深,矛盾将更加突出。
一位不愿具名的上市煤企证券部门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经历黄金10年后,煤炭企业只有自我改革才能出走困境,而改革则是个刮骨疗伤的痛苦过程。”
煤炭产业的“刮骨疗伤”,关键要深层次推动全行业进行结构调整。最近几年来,煤炭产业一直没有停下结构调整的步伐,一边做淘汰落后产能的“减法”,一边做建设特大型现代化矿井的“加法”,但问题是,“加法”做起来了,而“减法”却进展缓慢,导致落后产能退不出去,先进产能超前释放,加剧了市场的结构性过剩。
有专家指出,在新形势下,煤炭业必须毫不犹豫地继续做好“加减法”,特别是补足“减法”的功课,尽快研究建立科学有序的退出机制,加快引导落后产能和中小煤矿的退出,为化解市场结构性过剩矛盾创造有利条件。有关部门也应加快清理整顿相关行政性收费项目,加快推进煤炭资源税改革,加快统筹煤炭进出口关税制度,制定和完善商品煤质量管理办法,为煤炭企业“刮骨疗伤”,创造更加有利的政策环境。
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吴新雄在全国“十三五”能源规划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为煤炭革命指出了方向。他表示,今后较长一段时期,煤炭作为我国主体能源的地位不会改变,清洁高效利用煤炭资源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重要基石。一是持续提高发电用煤比重,实施煤电节能减排升级改造行动计划,新建燃煤机组供电煤耗低于每千瓦时300克标煤,污染物排放接近燃气机组排放水平,现役60万千瓦及以上机组力争5年内供电煤耗降至每千瓦时300克标煤。二是按照安全、绿色、集约、高效的原则,加强大型煤炭、煤电基地建设,提高环保和安全准入标准,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三是制定煤炭消费总量中长期控制目标,加快淘汰分散燃煤小锅炉,因地制宜稳步推进“煤改电”、“煤改气”替代改造。四是积极推进煤炭分级分质梯级利用,提高煤炭综合利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