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截至2007年10月,我国的煤炭机械设备总需求约为500亿元,但全国总产能已达到了1500亿元,煤炭机械行业产能过剩的局面已经形成;另外国内煤机行业综合生产配套能力薄弱,市场竞争力不强,部分中小型煤炭机械制造企业将面临淘汰。
国内企业竞争力不强
我国煤炭机械制造企业大多只能从事一些技术水平低的简单产品的仿制,无力从事新产品开发,导致诸如单体支柱、小刮板输送机、小皮带输送机及综采机配件的生产能力严重过剩、质量低下,有的产品供需比例高达8:1,产能严重过剩。迄今为止,由于受管理体制、投资体制和采购体制的影响,全国没有形成一家综采设备成套制造生产、规模经营且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由于我国基础技术发展滞后,使得关键零部件、轴承、密封、电机、电气元件、液压件等,在使用寿命和可靠性上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都存在较大的差距,难以满足煤炭机械设备高性能、高可靠性的需要,这些问题造成了产品的可靠性差,使用寿命短。如采煤机齿轮寿命国产的只有5000小时,而进口的高达2万小时;皮带机托辊,国内最好产品的使用寿命仅3万小时,而国外同类产品寿命高达9万小时。
我国煤炭机械制造企业大多没有技术开发中心,依赖于科研院所,企业的自主开发和创新能力很弱,突出表现为:一是绝大多数煤炭机械制造企业尚未形成自主开发的良性循环;二是产品开发周期过长,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差;三是科技开发投入少,科研开发费用占销售收入普遍不足1%。此外,由于煤炭机械产品长期低价销售,导致制造企业长期微利,甚至亏损运营的局面,企业资金紧张,无力投资科研开发。
由于体制和机制的制约,煤炭专用设备研制和国产化的重点集中在提高单机的设计制造能力上。在设备的系统开发、系统设计、系统成套、系统服务十分薄弱的同时,又存在负担重、人才流失的问题,导致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竞争格局加快小企业淘汰
《煤炭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提出,我国将重点建设10个千万吨级现代化露天煤矿,10个千万吨级安全高效现代化矿井;促进以煤为基础,煤电、煤化、煤路等多元化发展,形成6-8个亿吨级和8-10个5000万吨级大型煤炭企业集团,煤炭产量占全国的50%以上。
中国煤炭行业实施的资源整合、大集团战略以及13个煤炭基地的建设,对煤机行业打造品牌、产品升级换代等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些措施在提供巨大市场机遇的同时,也将促进整个煤炭机械行业市场的重新洗牌。
大型综合性煤炭机械制造企业将获得良好的发展契机。我国建设大型煤炭基地以及大型煤炭企业集团的战略措施,必然将增加高端煤炭机械设备的需求,尤其是重型化、大型化、强力化、大功率的综合成套装备市场前景广阔。因此,具有综合生产配套能力的大型煤炭机械制造企业将在此机会下获得新的发展契机。
小型低端煤炭机械制造企业将逐渐被兼并淘汰。为整合煤炭机械行业现有的资源及技术能力,缩小与国外企业的差距,国家将促使煤机企业进行兼并联合。此外,政府部门整合、改造、关闭小型煤矿,必然导致低端煤机的需求下降,压缩以低端产品为主的煤机企业的生存空间。因此,小型低端煤炭机械制造企业在此背景下将逐渐被兼并淘汰。
中金亿观点
目前,通用设备制造业已有行业产能增长明显快于需求,而且,过两年后,可能有一大批产品市场需求会发生变化,趋于平稳,到时已建的厂房等设施会出现闲置。
因此,银行在进行投资时应理性地看待经济增长。对于依靠外延扩张能力的企业银行应避免过多信贷,而应选择设法挖掘内部潜力的企业,以保证信贷资金的回收;选择能够满足国内多层需求和有能力扩大出口占领海外市场的企业进行信贷,保证信贷资金回收。从企业规模考虑,大型企业在盈利能力、运行稳定性方面具有较大优势。
另外,银行在进行信贷后还应督促机械企业学习和掌握国际通行的贸易规则,尊重国外企业的知识产权,规范企业出口行为,尽量避免发生贸易纠纷所带来的信贷风险。